中国文明网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志愿服务

桥西区阳光家园庇护工场:助力残障青年逐梦精彩人生

来源: 张家口市桥西区 发布时间:2025年2月22日点击量:368
      近日,在张家口市桥西区阳光家园庇护工场绢花生产车间,张垣大嫂家政服务集团董事长范为华走了进来。

“范妈妈来了……”正在干活的小郭停下手里的活儿,笑着缓缓站起身,迎上前去,给了她一个拥抱。车间内的残障人士也纷纷迎上去拥抱。

       在这里工作的103名工人,85%是智力、精神残障人士。

      “大家好好工作吧,咱们是对社会有用的人。”听完范为华的话,小郭回到工位,将黄色的塑料花插到花枝上,5分钟后,一朵漂亮的绢花制作完成。

      “如果是普通熟练工,制作一朵绢花仅需1分钟。”范为华告诉记者,不过与原来半天都做不出一朵花相比,小郭现在已有了很大进步。

      小郭今年34岁,一出生就是精神、智力双残疾。幼年时期,他的母亲、父亲相继去世,寄住在亲戚家,由于交流存在困难,经常离家出走。

      他是典型的“心青年”,即心智障碍青年。工场负责人杨瑞琴说,与他们交流,需要更多耐心。

      2016年4月,张垣大嫂家政服务集团投资兴办庇护工场。这是河北省首家注册的以服务智力、精神和重度肢体残障人士为主,言语听力等其他残障人士为辅,以提升生活劳动技能为目标的综合服务平台。这里集康复培训、日间照料、中医门诊、心理咨询、庇护性就业等功能于一体。

      在桥西区残联推荐下,小郭等11人成为第一批进入庇护工场的身心障碍者。

      “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,感恩的心感谢有你……”每天早晨上班时,大家会在工场工作人员带领下,做《感恩的心》等手语舞。开始,小郭从来不参与,只是怯生生地坐在车间角落。

      范为华和杨瑞琴每次来,大家都过来拥抱,他总是躲躲闪闪。范为华是注册心理咨询师,杨瑞琴是社会工作师,她们从专业的角度不断鼓励小郭。庇护工场还与河北北方学院签约,定期请该院心理学老师过来,进行心理辅导。

      有一天早上,杨瑞琴看到,小郭竟站在队伍里,跟大家一起做手语舞。泪水,顿时充满了杨瑞琴的眼眶。他逐渐融入了这个大家庭。

      庇护工场遵循“四步走”工作模式:开启心智—能力建设—提升技能—重获新生。残障人士融入社会最直接的方式是就业,庇护工场要做的,就是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。

      夏女士今年47岁,四级智力残疾。原来,她每天游荡在公园里、大街上。2016年,她来到庇护工场。经过8年多的职业康复,夏女士残疾程度从二级智力残疾降到四级智力残疾,融入了家庭。

      “过去,庇护工场生产过灯笼、麦秸画、剪纸、串珠、头花、木板烫画等,都不赚钱,集团每年都要补助20万元。后来,慢慢探索生产绢花、无纺布制品、皮具、非遗材料包等产品,逐步打开了市场。”范为华说,更重要的是,在药物和职业康复的作用下,工场95%的残障人士精神状态较为稳定,逐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着人生价值。



来源:河北日报

张家口市桥西区人民政府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..如有违反,追究法律责任. 冀ICP备18025040号-1 冀公网安备 13070302000114号

地址:张家口市桥西区西坝岗路73号 电话:0313-8189200 主办单位:中国共产党张家口市桥西区委员会宣传部